吴飞丨经学何以入哲学?——兼与赵汀阳先生商榷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哲学研究 Author 吴飞
编者按:本文原刊于《哲学研究》2020第11期,系对赵汀阳先生《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》(刊于《哲学研究2020年第7期》)一文的回应,感谢吴飞教授和“哲学研究”公号授权转载。
一
导言
《批判哲学的批判》
李泽厚著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07年
二
“本源问题”
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必须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可能答案选项,假如只有唯一选项就不构成问题,而是伪装为问题的事实陈述。例如“为什么有物存在而不是无物存在”就是伪装为问题的陈述,因为答案只有一个,即有物存在。假如无物存在,也就没有任何思想了,因此,存在不是问题。
三
经学的哲学力量
经典文本纵然伟大,但文本却不是真实问题本身而是替身。本源问题不可分离地存在于真实世界中,占有一切时间而始终在场,与现实一体而在。这个事实意味着,解释学或经学在思想中不具有本体地位。
《历史·山水·渔樵》
赵汀阳著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 2019年
四
哲学与经学
中国传统思想的脉络改制为西方结构并无脱胎换骨之奇效,反而把自身变成了陌生化的他者,西化的结构使中国的思想与经验之间有了隔阂,思想不能充分解释经验,而经验也不能充分支持思想,精神世界的这种分裂的结果是,中国思想失去了主体能力,却同时拥有两个他者。
五
六经哲学
注释
[1] 赵汀阳,《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》,《哲学研究》,2020年第7期。以下凡引此文文字,不另注。
[2] 吴飞,《性命论刍议》,《哲学动态》,2020年第11期。
[3] 托马斯·库恩,《科学革命的结构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2年版。
[4] 参考张寿安,《从“六经”到“二十一经”——十九世纪经学的知识扩张与典范转移》,《学海》,2011年第5期。
[5] 赵汀阳,《坏世界研究——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》,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9年版。,第1页。
[6] 赵汀阳,《天下体系——世界制度哲学导论》,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1年版。
[7] 冯友兰,《三松堂自序》,生活、读书、新知三联书店,1984年版,第202页。
[8] 陈黻宸,《经术大同说》,收入《陈黻宸集》(上册),北京:中华书局,1995年版,第549页。
[9] 陈黻宸,《经术大同说》,《陈黻宸集》,第551页。
[10] 陈黻宸,《中国哲学史》,《陈黻宸集》,第415-416页。
[11] 陈黻宸,《经术大同说》,《陈黻宸集》,第534页以下。
[12] 陈黻宸,《伦始》,《陈黻宸集》,第576页。
[13] 陈黻宸,《中国哲学史》,《陈黻宸集》,第415页。
[14] 陈壁生,《孝经学史》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5年版,第46-47页。
[15] 华喆,《礼是郑学》,北京:生活、读书、新知三联书店,2018年版,第223页。
[16] 乔秀岩,《义疏学衰亡史论》,北京:生活、读书、新知三联书店,2017年版。
[17] 参考林庆彰、张寿安主编,《乾嘉学者的义理学》,台北:“中央研究院”中国文哲研究所,2003年版。
作者简介
吴飞,1973年生,河北肃宁人,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、礼学研究中心主任,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哲学,礼学,经学,基督教哲学、宗教人类学。
延伸阅读
● 陈壁生 | 从文明比较到经学研究:读吴飞《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》
● 柯小刚 | 《诗经·召南》前三篇读解:一种通变古今的经学尝试
(编辑|张梦怡)
欢迎关注“古典学研究”微信公众号
插图来自网络,与文章作者无关。
如有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处理。